益生菌是什麼?功效、菌種分類與挑選關鍵一次看懂
益生菌是近年來最熱門的保健話題之一。但你對它的了解,是不是還停留在『幫助排便』這個層次呢?
事實上,益生菌這些微小的生命體不僅與消化機能、體質調整息息相關,更對我們的日常保護力有著深遠影響。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、標榜『高菌數』、『多菌種』的產品,這篇文章將帶你從益生菌的本質出發,深入了解其多樣功效、菌種分類,並提供最關鍵的挑選準則,幫助你找到真正對健康有幫助的益生菌產品。
益生菌的定義與來源
世界衛生組織(WHO)與聯合國糧農組織(FAO)的定義是:
益生菌是對人體有益的活性微生物,當攝取足夠數量時,能幫助維持健康狀態。
益生菌並非外來的成分,而是原本就生活在腸道中的好菌。 但隨著現代人三餐不規律、纖維攝取不足,好菌容易失衡,因此建議透過下列方式補充:
- 食物來源:優格、泡菜、味噌、納豆等發酵食品
- 營養補充品:市售益生菌粉末、膠囊,適合日常長期使用
不過要注意:
並不是所有乳酸菌都能稱為益生菌,只有經過研究證實的菌種,才有資格被叫做益生菌。
益生菌與腸道健康的關係
人體腸道裡住著上百兆的細菌,數量比人體細胞還多
這些細菌可分為:
- 好菌:幫助維持腸道平衡
- 壞菌:可能導致腸道不適
- 中性菌:視環境而偏向好或壞。
當腸道菌相平衡時,消化順暢、精神狀態穩定;失衡時,容易出現:
- 飯後脹氣
- 排便不順
- 消化不良
- 精神與情緒穩定
營養諮詢顧問 李宜芳營養師指出,腸道中分布著超過 1億個神經元,數量僅次於大腦,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獨立於中樞神經系統運作。也因此,腸道被稱為「第二大腦」,並且透過所謂的腸腦軸與大腦雙向連結,不僅影響消化吸收,也與情緒調節和能量狀態息息相關
常見的益生菌種類
雖然市面上產品名稱很多,但其實大部分益生菌可以分為三大類:
1. 乳酸菌(Lactobacillus)
- 常見於優格、乳酸飲料
- 能產生乳酸,幫助維持腸道酸鹼平衡
- 常用菌種:植物乳桿菌(L. plantarum)、嗜酸乳桿菌(L. acidophilus)、乾酪乳桿菌(L. casei)
適合:容易脹氣、飲食不規律的族群
2. 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)
- 常見於腸道後段
- 幫助排便順暢常用菌種:龍根菌(B. longum)、嬰兒雙歧桿菌(B. infantis)、乳雙歧桿菌(B. lactis)
適合:排便不順、久坐上班族、銀髮族
3. 布拉迪酵母菌(Saccharomyces boulardii)
- 屬於益生型酵母
- 研究顯示與維持消化功能有關
適合:正在調整飲食習慣或容易腸胃敏感的族群
很多消費者挑選時,會被廣告上的數字吸引,例如「20種菌種」或「高達1000億菌數」。
事實是,如果菌種沒有研究支持,或者缺乏保護技術,即使菌數再高,也不一定能真正發揮作用。
與其追求「越多越好」,更應該思考:這些菌種是否針對我的需求?是否能順利抵達腸道?
這才是挑選益生菌時最重要的關鍵。
挑選益生菌的關鍵:不是「多」而是「能活著到腸道」
很多人誤以為「菌數越高效果越好」,但這其實是迷思。
因為在消化過程中,益生菌要經過:
- 口腔 → 胃酸(強酸環境) → 膽鹽(消化液) → 腸道
沒有保護技術的菌,很可能在胃酸就大量死亡,真正到腸道的數量寥寥無幾。
益生菌產品挑選原則:
- 專利包埋技術:保護益生菌,提升存活率
- 益生質搭配:提供好菌糧食,幫助定殖
- 少添加設計:避免人工甜味劑、香料、色素,確保能安心長期補充。
簡單來說,「好菌活著到腸道」才有意義。沒有保護技術,菌數再高也可能只是數字遊戲。
益生菌常見問題 (FAQ)
Q1:益生菌和益生質有什麼不同?
A:益生菌是「活的好菌」,益生質是「好菌的糧食」,相輔相成,讓好菌直達消化道
Q2:益生菌需要每天吃嗎?
A:需要。好菌不會永久定居,停止補充後數量會逐漸下降天天補充才能維持穩定
Q3:益生菌是不是菌數越高越好?
A:不是。若缺乏保護技術,高菌數也可能在胃酸中損失,精準菌種 + 存活率更重要
Q4:益生菌要冷藏嗎?
A:依產品設計而定。若有專利保護與抗氧化技術,可常溫保存
Q5:小孩或孕婦可以補充嗎?
A:孕婦建議先詢問醫師;兒童則需挑選單純配方
Q6:益生菌可以和抗生素一起吃嗎?
A:建議錯開時間(例如間隔 2 小時以上),避免被抗生素同時消滅
Q7:需要同時吃很多不同益生菌嗎?
A:不需要。與其堆疊菌種,不如挑選有研究支持的精準菌種
益生菌不是「吃多就好」,而是「選對才好」
在挑選前,先觀察自己的需求:
- 久坐辦公 → 容易排便不順
- 飲食不規律 → 常有消化不良
- 壓力大、作息亂 → 情緒與能量失衡
找到與自己生活最相關的情境,再去選擇具保護技術、菌種有研究佐證的產品,才能補得「剛剛好,就衡好」。